生物科学拔尖人才成栋班简介

发布时间:2021-04-30来源:beat365官方网站 浏览次数:

 

目标定位

遵循“夯实基础、文理林融合、注重科训、引领未来”的原则,以重大林业生命科学问题为导向,依托林学、林业工程、生物学等一流建设学科集群优势,整合资源,创新组织机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团队和学习方式,完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林业生物学特色拔尖人才培养的东林方案,打造“拥有绿色理念、全球视野、文理交融、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使命担当、勇攀世界林业生物学高峰的国际领军人才”的孵育示范基地。培养一批致力于解决生命科学重要问题的领军人才,未来在生命科学领域特别是林业基础生物学领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能够在生态文明建设、森林生物学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世界领跑者,全面带动学校一流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拔尖学生具有良好道德修养,拥有家国情怀、人文情怀,掌握宽厚扎实文理和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接受严格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并具有独立科研方案设计、实施能力,具备持续自主学习、批判质疑、逻辑思维能力,熟练运用中英双文书面、口头进行学术交流、阐述及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立志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并成长为立足祖国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科学家。

育人模式

1.总体理念

立足“校院协同、文理交汇、中西融通、学研并轨、追求卓越”的拔尖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立德树人、成人成才”教育观,遵循“整体性通识教育与个性化专业培养融通”的培养原则,强调知识创生、能力激育、人格养成,促进“量智与性智、科学与哲学、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微观认识与宏观认识”相结合。

2.总体思路

集中全校优质教学、科研、实践资源,形成林业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新途径、新维度。深化书院制、导师制、班主任制、学分制改革,实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分层次培养,构建通识基础、渐进专业、开放科训、自主发展的立体人才绿色生态培养链。夯实“英才集聚、名师引领、交叉融合、国际一流”的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科学家,并带动全校一流人才培养。

3.举措

(1)强化使命驱动

秉承“四个服务”的办学方向,牢记立德树人初心,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人类未来发展、思想文化创新和生物学科前沿为使命,培养信念执着、志向高远、品德优良、知识渊博、本领过硬、思维灵动、开拓创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世界引领型创新人才。

(2)科学选才鉴才

依据“公平竞争、优中选强、才德为本、兴趣使然、自我期许”原则,实施“高考招生和2时段动态进出”。

英才集聚是借助全国高考,从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知识储备、迁移应用、自主学习、探究创新方面选取具有学科特长的真才实学之人。

实施优中选强、旨在拔尖的2时段动态进出机制,分别在第一、二学年末对学生考核,退出的学生进入生物科学基地班学习。全校选拔专业前10%、自愿有志于生物科学的学生填补空缺。面试为主、笔试为辅,专家组以学生内生动力、学术志向、诚信合作、开放包容、坚毅进取、创新潜质为依据,选拔优秀学生。

(3)大师引领

① 采取名师引聘模式,为拔尖学生培养基地配备一支造诣深厚、德才兼备、倾心教育的学术大师队伍。

② 实施“三导师、一主任”管育模式。以双向选择方式为学生配备主、副学双术导师和生涯导师,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

主学术导师由学术造诣深厚、师德高尚的杰出学者担任,研究方向与学生自我期许方向一致,对学生的个性化课程学习、科学训练、学术研究施加全程“一对一、面对面”指导,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力,激发兴趣、点燃激情、放飞梦想。

副学术导师原则由主学术导师团队主力教师担任,分担部分培养工作。

生涯导师按1:4师生比配备,由书院资深教师担任,引导学生身心、文理综合发展,帮助学生将正确的三观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班主任由年富力强,有志于拔尖人才培养的杰出青年学者担任。

③ 大师授课。由学术造诣深厚、教学学术水平高超的资深教授和国外著名科学家主讲课程,构建灵动的国际化、前沿性学术生态课堂,打造“金课”系统,授鱼传渔,引领拔尖学生发展。

(4)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德智体美劳 “五育”并举,通过“一流学科领航强基、重点实验室托举、杰出师资助飞”,创设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术环境和氛围,精深书院人文生态育人,实施一生三导师、一生一方案、一生一课表的培养模式,修读课程分必修模块、选修模块(林业基础生物学、生物技术、代谢与合成生物学、材料生物学、微观生态学课程群)、自主发展模块(学术讲座、科研创新课题),鼓励学生走“夯基、拓野、精专、个性”的本硕博贯通发展路径,促使学生主动质疑、探究、独立思考、发散思维、激发潜能。

本硕贯通采取“1+1+2+3”培养模式。第二学年进入科研训练,第四学年进入本科-研究生交互学习,再用三年时间完成硕士学术培养。本硕博贯通采取“1+1+3+4”培养模式。第四学年进入硕博交互学习,再用四年时间完成博士学术培养。

(5)创新学习方式

实施基于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启发式、探究式、项目式、问题导向式、线上线下混合、课内课外交织、虚拟与现实交替等教学模式,创设学生主体的学术课堂(讲座),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成就式学习。必修环节阶梯式设置科研项目训练1-3三阶项目,夯实学生的科研基础;实施学分制,鼓励学生依据个性化发展自主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网络课程和中国大学MOOC,考核优秀可进行学分置换。

(6)促进学科交叉、科教融合

各类重点实验、教师科研项目积极拥抱学生。一年级实验室轮转强基、二年级自择相关课题组开展严谨系统化创新科研训练、持续自主科研,形成实验训练、实验室轮训到科研课题、双创竞赛的递进式能力提升体系,促进学生既得鱼又学渔,扎实攀世界科学高峰、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素养。

(7)深化国际合作

增量拔尖学生国际交流资助,以联合培养、交换学习、暑假学术访问、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国际竞赛、聆听大师讲座等方式,凸显人才培养国际化特质。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闫绍鹏
<